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十年房价越调越涨缘于定位不明 房地产亟待厘清

发表于2013-03-30

日前,一则“盘点十年房价”的微博引发网民热议,十年间全国城镇平均房价从2381元上涨到5791元,上涨143%。而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更是翻了几倍。

从2003年的“支柱产业”,到2010年的“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”,在模糊不清的身份定位中,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。

过去十年中,房价越调越涨。一些专家认为,这与房地产市场的定位不清有关,导致“调控”变“空调”。

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:“房地产业关联度高,带动力强,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”此后,房地产一路高歌、迅猛发展。

但到了2010年9月27日,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共同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》。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解读通知时表示,要切实解决各地对房地产调控的认识差异,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。

随着城镇化再次被热议,房地产的“支柱”还是“去支柱”化,再次成为讨论焦点,需要及时厘清。

“房地产究竟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,每个阶段都不同。”黑龙江圣基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日红说,目前的政策取向,更多强调住房的民生性质,对投资则是“坚决抑制”。

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副院长窦晓玉表示,从当前政策取向来说,重点还是支持基本住房需求、首次购房需求的民生性需求,这是百姓“住有所居”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。但房地产业也具有投资属性,这部分属性可以交给市场,通过征税等措施,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。调控应坚持“两条腿”走路,政府主要抓保障性住房建设,市场能解决的就必须交给市场。

房价屡调屡涨,还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“土地财政”有关。统计显示,2010年,上海、北京的土地出让金均超过1000亿元,占当地财政收入的近一半。

“政府热衷卖地,抬高了房价;房价高涨,政府又有更多的税收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”山西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柳树林说,“依靠土地财政不是长期行为,也不是健康行为,是一种类似‘毒瘾’的依赖症,必须下大力气戒除。”

“要改变靠房地产拉动GDP的经济发展模式,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替代产业。”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,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得好,产业经济发达,对房地产的依赖就小。

上一页|1|
/1页